《鲁人徙越》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鲁人徙越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
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莽撞从事。
2、做生意特别要了解各种顾客的需要。
3、凡事应从实际出发,忽视客观情况,盲目行动不会有好结果。
4、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客观的要求,只凭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结果必定是失败的。

今日晨读文言听力《鲁人徙越》,学生能够感觉到这是一篇寓言。然后我利用语文课,又把这个内容展开讲了讲。

在讲到“妻善织缟”的时候,我没有直接讲“缟”是白色的丝织品。而是讲“缟”是绞丝旁作为形旁,“高”作为声旁的形声字,“缟”又是动词“织”的宾语,由此判断“缟”是一种丝织品。

然后又追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要设定为“鲁人妻善织缟”,而不是别的什么国的人善织缟呢?这个学生回答不出来。

由此引出“鲁缟”这个概念。并由此列举了若干与“鲁缟”有关的经典语句。

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史记•韩安国列传》 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汉书•韩安国传》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三国志•诸葛亮传》

为什么要罗列这么多呢?只举一个例句不行吗?也不是不行,但不如举三个更好,有这样三个理由。

一个是为了“多见而识之”,这里的“鲁缟”反复出现,“强弩之末”也反复出现,自然而然地就记住了,就理解了。

另外一个是要形成一点儿文言语感,看到文言中常用的反复设喻。“强弩之极”“冲风之末”其实都在说共同的意思,都是在说强大的力量到了最后阶段,不能起什么作用了。

类似这样的反复设喻,在文言中非常常见。比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不一定完全对偶或对仗,但意思上紧密相关。抓住这种反复设喻的行文特点,读懂一个分句,其他的分句也就懂了。

第三个是这些例句在引用时,可以看到一些细微的变化,诸如,“极”“衰”“末”这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可以互相替换,是因为他们都有“到尽头”之意。由此,很自然地学习了这些词语。

第四个是要看到“强弩之末”这个经典设喻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被引用,一旦在其他语境中遇到这样的说法时也很容易理解,并且也有助于推动学生尝试着在文章写作时候运用这些经典设喻。

在讲了“鲁缟”这个词语之后,还由此扩展开来,引入了另外一个词语“齐纨鲁缟”。依然没有直接讲“齐纨鲁缟”是什么意思。

而是让学生先推断“纨”是什么意思。可以有两个借助,一个是“纨”的构字方式,绞丝旁,丸声,可以推断与丝织品有关,另外一个是与“缟”相对应,可以再次确认这是一种丝织品。

那么,为什么非要说“齐纨鲁缟”呢?说别的什么地方的“纨”和“缟”不可以吗?

这可以依据常理去做一些推测。

比如,北京烤鸭,德州扒鸡,荔浦芋头,五常大米之类。由此可知,齐地所产的“纨”与鲁地所产的“缟”一定也非常有名,事实也正是如此。所以,齐纨鲁缟后来就被用来指名贵的丝织品。

围绕齐纨鲁缟,还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管仲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很想称霸,但是鲁国不服。怎么办呢?管仲就让齐国的官员带头穿鲁缟,而不准穿齐纨,上行下效,鲁缟很快在齐国风行,不但需要大量从鲁国进口,并且重金求购。

鲁国人见有利可图,纷纷从耕田转向织造。过了一两年,管仲忽然下令官员必须穿齐纨,并且禁止从鲁国进口鲁缟,鲁国再也无利可图,而且因为之前从事耕田的人少了,粮食产出也大幅减少,粮食危机也随之到来了。这时候,齐鲁谈判,鲁国不得不答应齐国称霸,服从齐国。这算是最早的贸易战吧。

这个故事又正好可以对最近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管夷吾举于士”做一点儿背景补充。

因为由“鲁缟”引出“齐纨”,于是,又从“齐纨””顺带说了一下“纨绔子弟”,强调一下读音,讲解一下意思,并且从价值观上做一些引导,提示学生们不要成为纨绔子弟。

最后,又说到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

“缟素”指丧服。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丧服常常是白色的,由此,进一步明确“缟”是白色的丝织品。也分析了“素”这个字,“素”本义就是白色的丝织品。其中下面的“糸(mì)”变成部首的时候就是绞丝旁,所以,素本身也是与丝有关。

并且,又补充了一个关于“缟素”的例句。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这些闲扯,绕了很大的弯,有什么用呢?基于一种怎样的思考,要给学生讲这样一些东西呢?

第一:强化方法。比如,通过字源和语境去判断某字某词的意思。

第二:发现规律。比如,看到文言在行文中常见的反复设喻。

第三:激发兴趣。比如,讲与“齐纨鲁缟”相关的故事。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与认知,才有这样一些语文课上的“闲扯”,并且,这种“闲扯”是我的语文课的常态,可以说是“吾道一以贯之”。这些“闲扯”,看似很慢,实则很快,因为慢慢激发兴趣,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自然而然地就把所学的内容有机勾连起来了,就形成了真正的语文能力。

【附】鲁人徙越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