赳赳老秦是什么意思

“赳赳老秦”的意思是指威武雄壮的秦国人,其中“赳赳”表示威武雄壮的意思,“老秦”则是指秦国人。这个词语通常与“共赴国难”连用,表示在国家危难之际,秦国人能够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共同为保卫家园而奋斗。它来源于电视剧《大秦帝国》,常被用于形容秦国人的勇猛和团结精神。

赳赳老秦的背后,是秦国的致命弱点:立国五百年,实在太老了

时常有人读史后,提出疑问,战国时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什么还要经过6世一百多年时间,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又为何在统一短短十余年后,就土崩瓦解,宣告灭亡,甚至连退保关中故地而不可得?

其实,「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这就是秦国最致命的问题,实在太老了!

秦国从建立,到最终统一天下,一共花了多少年时间?

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在西周故地开国为诸侯(公元前770年)算起,到秦始皇统一(公元前221年),是整整549年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关东六国,齐楚燕赵魏韩,他们不是王世充窦建德,不是五代十国、不是张士诚陈友谅那种军阀政权,而是有几百年历史、有自己统治精英集团,形成了自己意识的真正“诸侯国”。

所以战国七雄才能动辄动员超过十分之一人口,出兵数十万鏖战,类似于近代国家的总体战,远非后世那种一战即亡的割据政权所能比。

因此,同样作为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要吞并与消化这样的其他国家,也是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秦国立国实在太久了,经历数百年时间,朝堂上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和后世各朝开国时,那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广纳百川的新生统治集团,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哪怕只从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359年)算起,到秦始皇开始统一战争(公元前231年),都已经过了128年,更迭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到秦始皇,一共六代人七位秦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秦始皇要开启他统一天下的大志时,会发现秦国朝堂的蛋糕早已经被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瓜分殆尽了!

商君之法,是富国强兵之策,但有其致命弱点,注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一统天下、长治久安之策,——就在于【军功授爵制】!

秦人耕战,浴血沙场,连年攻伐关东六国,夺其财帛子女,获得的大量战争红利,在秦始皇一旦统一六国后,在六国子民也变成大秦子民后,就完全不存在了!

而秦国朝堂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难道就真的不明白这点么?连这点远见都没有么?——当谁真傻呢!

秦始皇亲政前,一百多年战争中,秦国从魏、韩、赵、楚四国手里,已经割取了这四国近半国土,也引得天下仇秦,屡次合纵攻秦,那么为何宁可“伤敌十指”,也不集中军力先“断敌一指”,灭其一国?不就是【一顿饱】不如【顿顿饱】

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军力和版图,已然是二分天下有其一了。为何赵国、魏国、楚国相继回光返照式的“复兴”?

赵孝成王:【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

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

楚考烈王:【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彊(强)。】

只看此三人一死,赵、魏、楚三国就从短暂复兴到迅速衰败,被秦国摧枯拉朽般打垮了,足以证明之前所谓的“复兴”,倒不如说是秦国朝堂利益集团的有意“放水”“养狼”而已。

秦国灭东周后,已经取得了“诸侯争相朝秦”的“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个秦国独强,但关东六国合纵亦能与之抗衡,秦国不灭六国的态势,才真正符合秦国上下几乎所有利益集团,甚至于秦国普通士卒/百姓的利益,唯独不符合如嬴政这样立志要真正一统天下的秦王的利益。

秦始皇嬴政,一直因为“奋六世之余烈”,能力被很多人大大低估了,以为他比不上刘邦、朱元璋这样白手起家、起自布衣的草根帝王。

然而,能让一个立国五百多年、变法一百多年的老朽国家机器,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从另一个角度,不是远比那些起家不过几年至多几十年,国家机器仍在高速运转期的后世王朝更要艰难得多么?

秦始皇统一的直接结果,是关东六国国民,也都一样成为了新的秦朝人,享有秦人的一切公民权益和社会福利,原老秦人没有任何额外特权,反而此前的军功封爵和战争福利全没有了。

在统一中原后,秦始皇驱使巨大的战争机器,南北各发动数十万大军,不论征匈奴取河套,灭百越征岭南,夺取这些苦寒荒疟之地,从经济学角度,都是绝对的赔本买卖,同时还大兴土木,奇观误国,从另一角度,也可说是“消耗炮灰除内患”。

——结果就是秦始皇去世仅仅3年后,老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统治他们五百多年的秦王室,心向刘邦这个楚将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