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三不拜四、拜四出大事

导读:俗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么原因?古人的礼仪讲究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讲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对于礼仪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会,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礼仪规范,要是不按照规矩来,就会失了礼仪,被人们笑话。在古代最常见的就是见面的一些礼仪,比如说作揖、拱手、拜、顿首等。我们祭祀神仙或者祖先都要又拜又叩,“拜”指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崇拜的人。“叩”就是跪下身体,头点地表示顶礼恭敬的意思。这个礼仪就很有讲究,俗语中有一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说的就是叩拜时候的礼仪禁忌。

拜三

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注意一下,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事物都与“三”这个数字有关系,比如说一天分为早、中、晚,由此产生了一日三餐。还有“三思而后行”、“一问三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常用说话。那么为什么数字“三”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如此广泛呢?这就要从“三”的最初的含义去认识。三最初来源于《周易》中的卦爻三画,是上、中、下三画,分别代表着天、地、人。后来《老子》中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代表着万物,包罗万象,总揽一切意义。

数字“三”更重点的一个作用是体现在“礼”之上。《礼记.曲礼上》中说:“卜筮不过三。”也就是说,“三次”成了卜筮求吉的限度,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古人的一种规范。也就是说,“三”为成礼之数,多一或是少一均被视为非礼,即我们所说的“事不过三”。诸如古人接待重要贵客时要沐浴三次,表示极高的尊重,还有人们结婚时候要三拜才算礼成;酒过三巡才能代表礼到。

总之,绝大多数带有祝福的吉祥话语和对别人表示尊敬的行为举动就都和三或者三的倍数有关。久而久之“三”就与“神”、“仙”这些词汇联系到了一起,三这个数字也就被赋予了高尚的寓意。道家有三清祖师、就连给菩萨上香磕头也要以三为基数,上三炷香,磕三个头。“三拜九叩”成了古代的最高礼仪,是对别人非常尊敬和诚心的表现。由此”拜三“也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范,现代人们去寺庙上香拜佛也是三拜,过年时候拜年也是三拜。

拜四

相较于“拜三”是吉祥的礼仪,“拜四”就不是那么好了,主要是和“神三鬼四”这句话有关系,我们在前面说过“三”和“神仙”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拜神都是拜三,而“四”因为与“死”字谐音,自然就与“死亡”、“鬼怪”这些词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给鬼烧纸就是每次四张一起烧的,为逝者烧香时,也是一次烧四支的。久而久之,在重视“寓意”的中国人眼里,“四”便成了一个比较忌讳的数字,拜四也成了一种不好的礼仪。要是你去别人家做客,行了四拜之礼,主人家会觉得是对人家的不尊重和诅咒,这样就会影响两家的关系,自然不是什么好事。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古代“四拜”不是常礼,而是一种谢罪礼,比如苏秦早年事业失败回到家中,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他的嫂子还羞辱他,后来等到苏秦掌六国相印之后,那个对他刻薄的嫂子就给苏秦拜了四拜,表示谢罪。不管是何种跪拜之礼,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讲究,比如早前人们实行“三拜九叩”,后来到了明朝成了“四五叩耳”,后来又改成“五拜三叩”,所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也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说法。发展到明代,四拜成了最隆重的礼仪,只对君王、父母、师长才行的叩拜礼。“拜四要出事”这样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不过在普通百姓中流传下来的还是拜三的习俗,大家在生活中也可以注意一下。

小编有话说:入乡随俗,虽然说拜四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你去拜四也没有关系,但是既然人们流传下来的是拜三,那么大家最好能遵守这个规则,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话说回来,三这个数字还真的是很神奇,小编就发现很多文学作品也与三有联系,比说说《三国演义》里面的陶谦三让徐州、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曹操三笑华容道等;《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大家还有没有自己家乡关于“拜三”和“拜四”的一些特殊的讲究呢?欢迎留言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