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在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正是:如火如荼;军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例句:乐捐救灾运动已在全国各地~地展开。
如火如荼是个比较常见的成语,在描写建设工地等场面时经常使用,用来形容场面旺盛、热烈。如火好理解,像火势一样红火热烈。荼是什么呢?
字典里荼有多种解释,本义是一种苦菜,《诗经·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屈原的《九章》里有:"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由苦菜引伸意为苦痛,例如:荼毒。
荼还有一个意思是茅草、芦苇之类的白花。如火如荼里面的荼就是用的这个意思,因为水边的芦苇一般成片生长,开花的时候,白花花一片,非常有气势。
如火如荼,意思是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来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如火如荼这个成语源自《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yú),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不过把这四个字连在一起使用是在清代,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正是:如火如荼;军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国语.吴语》里记载的这件事可以说是古代的经典战役之一。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杀掉伍子胥后,心里就有点儿飘,意图争霸中原。他带兵连续打败了越国、鲁国和齐国,又继续向西北进军,去攻打晋国。没想到越王勾践突然抄了吴王的后路,对就是大家知道的创造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那个家伙。越王勾践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也就是现在的苏州,然后还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吴王夫差只能出奇制胜,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组成一个方阵,中间的中军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如荼就是像一片开满白花的芦苇荡;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远远望去就像火一样红;右边的方阵则全是黑色,看过去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吴国大军提前摆好阵势,天色刚亮,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的声威气势都都惊呆了,吓得不敢出营交战。
吴王夫差借机组织了"黄池之会",并且在各国诸侯歃血盟誓的时候强行抢了先,这也是后来有的书上把吴王夫差算做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虽然据说黄池之会能成功是因为晋国人看出了夫差面有隐忧,虽然黄池之会后吴国马上就衰败了,但谁让人家在那一刻牛逼过呢!
继续说荼字,荼的意思还可以引申指:杂草、烂泥,比喻苦难。例如:《尚书》卷八〈商书·仲虺之诰〉:"夏有昏德,民坠荼炭。"《晋书·谯纵传》:"遂使生灵涂炭;神器流离;邦国轸麦秀之哀;宫庙兴黍离之痛。"
此外,最早还用荼指代茶,《九经》里面就没有茶字。据说到唐代,才把荼字减了一画,造了茶字,读音也跟着改变。
说到荼字,一定要顺便说说神荼同学,他是最早的门神,名字的读音是[shēn shū]。传说,在远古时候,神荼与郁垒是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拿鬼怪,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姓,神荼、郁垒[yù lǜ]哥俩儿就去抓住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为了驱鬼避邪,在门上画神荼、郁垒的像,成为了门神。不过门神就一看大门的,在神界的地位不高,后来经常受到挑战。后期新增了很多的门神,祈福类如赐福天官,道界类如钟馗与王灵官,文官类魏征、包公和文天祥,武将类如秦琼与尉迟恭等等。经过这些神仙的竞争与民间风俗的演变,后世的门神以秦叔宝、尉迟恭最为普及,估计《西游记》和《隋唐演义》两部小说把他们两个写了进去功不可没。 另外,不知道与神荼[shēn shū]、郁垒[yù lǜ]这哥俩儿的名字太难念有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