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什么效应 告诉我们什么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这是一项关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研究,这个实验的结论被称为“路西法效应”,它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对于人性的固有看法。
2、通过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人在不同环境和某些情景之下,人性会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让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变成嗜血的狂魔。

知名大学斯坦福的教授,居然一改人前温文尔雅的形象,满嘴脏话、亲自带人虐待12名主动参加斯坦福实验的志愿者,这一幕让所有了解教授的人,全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然而,知名教授有如此极端的两面,不是他善于隐藏,而是他已经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他和所有的志愿者,都被当时那场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完全控制住了。当时斯坦福大学究竟在搞什么样的实验,为何会让所有的参与者全部失控,暴露出最不堪的一面?

1971年,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提出了一个疯狂的实验雏形,同事听到后全部兴奋了起来。随后,教授津巴多和同事们亲自动手,利用斯坦福地下室,营造了与真实监狱没有差别的“模拟监狱”。

与此同时,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周围征集志愿者,一旦被选中就会得到每日15美元的报酬。这笔钱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确实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不过津巴多同时也提出了条件,那就是必须一次性干足14天,否则将无法获得任何报酬。

然而,这在缺钱的美国人看来,压根就不是问题,附近居民踊跃应聘志愿者。经过考核后,津巴多聘用了其中24名健康的志愿者。随后,24人被分为两组,12人扮演囚犯,其余人扮演警卫。

志愿者征集完毕后,斯坦福大学地下室也完全被改造成了监狱模样。随后,12名扮演囚犯的志愿者,被12名警卫抓捕进监狱。为了尽量接近真实监狱生活,津巴多要求所有的流程,都和美国监狱一样。

就这样,从入狱开始,12名囚犯志愿者就被扒光所有衣服,随后被拍照,强制清洗身体。最后佩戴上沉重的脚链进入4间牢房。与此同时,所有的囚犯志愿者都被给予了一个编号,以此代替他们的姓名。

至于警卫志愿者,则是没有任何限制,甚至也没有进行简单的警卫工作培训。就这样,12名警卫志愿者“本色出现”,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同时结合影视剧剧情管理囚犯志愿者。第一天晚上,警卫志愿者就深夜把所有的囚犯拖出监狱,要求他们按照指示行动,囚犯稍有不慎就会被体罚,警卫们以此确定在监狱内的权威。

高压管理也引起了囚犯志愿者的抗议和不满。然后,骚操作就来了,3名警卫给予3名囚犯特殊待遇,让其余9名囚犯认为3人是告密者。就这样,囚犯被分化了。在随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深夜,3名警卫又继续虐待囚犯,让他们生活得比真实监狱中的囚犯还要凄惨。

而到了第6天的时候,主持实验的教授也参与了进来,带着警卫虐待所有的囚犯。注意,这不是演戏,而是所有人都已经投入到了角色中。直到当日下午,一名前来参观的博士无法接受这一幕,要求实验立即终止,教授才恍然大悟,这只是人性实验,不是真实的监狱。

然而,其余的志愿者还没有反应过来,依然停留在角色中。直到实验紧急终止,所有人拿到现金,多次确定后才明白自己不是囚犯,也不是警卫。这场人性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揭露了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即便是有教养和认知的专业人士,也无法逃脱环境的潜移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