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之见,人生的俗见

导读:《庄子》:人生的俗见,未必是客观的真理

一、

人生的俗见,未必是客观的真理。

这个世界本身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是你当然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与欲望,自此便生成了偏见,当一个人带着偏见去看待问题的时候,得到的只是自以为是的结果。

所以对于人生来说,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内心潜藏的意识所主导的结果,并非是事物存在的实相。

就好像很多人习惯性地拿自己的认知对事情做出判断一样,我们用自己的标准去对事物作出判定,将事物归咎为好坏祸福时,是不符合事物的客观属性的,因为对于世界的客观本体而言,并无完全的好坏。

正所谓祸福相依,任何事情的形成都是有多种因果链条共同呈现的局面,而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同时又是另一个事情的因缘。

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让一个本身坏的事情转化为一个好的机缘,许多事情的客观发展也会如此,就好像生活中那些因祸得福的例子一样,本来是一个世俗意义上坏的事情,但是最终却发展到了一个好的结果。

这就验证了事物客观的本身并无好坏的道理,所谓好坏只是我们给当下的事物做出的一个世俗定论而已。

(在这里说一个题外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人能否使问题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一个世俗所认为好的标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就是自己的发心,“发心”是佛家的说法,大概意思是指自己起心动念的地方,只有自己的念头是善的,是合于正道的,那么人生才能因此往良性的方向去发展。)

正是因为天地之间的客观本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才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偏见,理智清醒的去看待问题。

正如《道德经》之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大多数人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时候,不善也就形成了,当他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概念也就形成了。

其实所谓的美丑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相,只是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处在不同的环境,或者带着某一种世俗的标准,对事物作出的主观判定而已。

二、

《吕氏春秋》之中有一句话说: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世上凭着听闻下结论的人,大多是有所局限。而心有所局限,那么凭着听闻而下结论,必定是谬误的。因为局限产生偏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于我们对于人有喜爱,或对人有憎恶。向东看的人看不见西边的墙,向南看的人看不见北方,因为他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方向上了。

从前,鲁国有一个相貌丑陋的人,他的父亲有一次外出的时候,遇见当时的美男子商咄。

回家之后就告诉他的邻居说:“商咄还不如我的儿子漂亮。”

而实际上,他的儿子是极其丑陋的一个人,商咄才是最漂亮的,而这个父亲把最美的人看的还不如最丑陋的人漂亮,是因为他的爱子之心所致。

就像在生活中,当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情产生偏见的时候,并非是因为这个人真的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而是因为我们主观意识对这个人产生的好恶之心所起的作用,而这种心理又会左右了我们看待事情的客观心态,最后所犯的错误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就像是一个向东看的人,永远看不到西面的风景一样。

所以说人生最大的障碍,通常不是存在于客观环境之中的问题,而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中的偏见。

面对这样一种错误,有一个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不要以自己的主见为正见,自己以为的未必是客观存在的真理,这个是每一个人都要切实谨记的。

就像《道德经》之中,老子所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的道理,不以自己的所见为所见的时候,才能看到事情的客观真相,当你放下自我偏见的那一刻,才是接近客观本质的时候。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河神问:“什么叫做天然,什么叫做人为?”

北海神就说:“像牛马长着四只脚,这叫做天然;像给马套上笼头,给牛鼻穿上缰绳,这就是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的东西去损害天性,不要有心造作而毁灭天理;不要为追求名利而丧生’,谨慎守住这三句话而不失误,这就叫做返璞归真的本性。”

一个人如何理智客观地去看待世间万相,那就是从抛开自身的偏见开始,偏见是“人为”,而客观是“天然”,只有不拿人为的东西来损害天然的本性,这样才能够真正使人生返璞归真,让自己看待问题的眼光相对客观。

(作者 国学书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