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亲人要准备什么东西

水果、供品、纸钱,这些一定都不可少。
亲人生前爱吃的水果,点心之类的。
香火纸钱也是需要准备的,也是很重要的。

导读:没有烟火冥币的祭祀,拿什么去祭奠和追思逝去的亲人?厚养薄葬

这些年,随着新年不再允许放鞭炮烟花,甚至禁止销售,民间上坟也开始禁止烧纸钱、放鞭炮,杜绝纸钱的生产了。

这个问题倒是引起了民间百姓们的纷纷讨论,各有千秋。

在我翻看了几千条评论,得出的最佳结论是:厚养薄葬。

大家众说纷纭:

  • 没有纪念,哪来的内心常念;
  • 在生对老人好,老人过世了一样对他们好,忆念他们才会去烧把纸,宗亲千年,寻根问祖,都是文化传承的体现。
  • 先贤说,是死如是生,只要有心,何处皆然。作为华夏子孙,不能忘了传承。
  • 亲人活着时孝敬,去世后一样烧纸钱,贡饭,水果,糕点,我们爱在心里,还得用行动表现出来。
  • 死后烧纸钱是传承提示后辈孝道,提醒世人应该怎么个活法,人不只是活在当下,不为祖宗抹黑,为后辈创造开拓,这才是活人。
  • 真正孝顺的人可能尽多少孝都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过后想想,自己还是做得不够好。
  • 人得有个信仰,也应该有个寄托,烧纸钱是一种思念,牵挂。
  • 病母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
  • 祭祀是家族行为,烧纸上供品是形式,这个过程是以祖脉为源头,宗亲为纽带,子裔为传承,慎终追远。
  • 追思亲人的仪式感是一定要有的;
  • 对待老人,厚养薄葬,才是真理,其它一切都是浮云。

……

这些评论里大多是坚持上千年国人的祭祀文化传承,这里便意味着烧冥币不应该被废除,而是有利引导,控制时点。

但是最惹争议的一条却是有人说,亲人死后去做这些形式的人,大多是因为自己生前没孝顺,死后用这种方式来慰藉自己,烧的是一份亏心与心安,生前不孝,死后烧再多也无易,能否收到还是未知数。

无数人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了辩论:

1、生前孝顺,死后是否还应该烧纸钱给逝去的亲人?

2、逝去的亲人,是否能收到另一个世界烧来的纸钱?

人们的争论的观点无非是:

  • 应当摈弃陋习,就像旧时的裹脚、土葬一样,并非传承下来的就都是有用的或正确的;
  • 另一个世界究竟是否存在,不是人死如灯灭?人类未知的,并不等于不存在;
  • 随着山火的频繁发生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究竟是祭祀先人重要,还是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片青山绿水蓝天重要?
  • 法规的禁,与智者心中的一杆称,自有历史与时间来回答;
  • 烧冥币,也得先从有钱以后才开始这种文化的传承,那么在纸出现之前,祭祀的方法也有很多,不一定非要用烧纸钱的方式来祭奠;
  • 世界文化的大同,或许越来越近了。

其实针对这个民间非常有争议的问题,真的非常不好说,就好像禁止了很长时间的土葬一样,依然在乡野还是会用棺材土葬。因为棺材之于他们,叫帮寿材,从生前便开始打理自己的一口好棺材,从选木料,到年年上漆,黑亮亮,摆在一屋,得一心安。

这也像现在城市里的很多老人,在生前便为自己选好一处墓地,安心地看着自己以后长眠的归处,倒也落下心中的一块巨石。

越来越多的传统被取缔,人们觉得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越来越没有味道,春节没有了烟火的渲染,安安静静,冷冷清清,没有了烧火龙,没有了花灯会,连聚餐窜门也逐渐减少。

祭祀亲人的仪式,也被逐渐淡化,不许烧纸钱,不允许生产,不许放鞭炮,安安静静地上坟瞧一眼,放上一束鲜花或塑料花,作个揖,拜一拜便离开。

节日的仪式感的弱化,是否便意味着文化的失传与忘本?

从来,祭祀分为祭天、地、人三界,是一项非常隆重的仪式,在古代,还未出现烧纸钱时,古人祭祀便是用牲畜的鲜血、食物、玉帛、酒、上香、祭文、水果、糕点、凑乐等方式来缅怀先人,直到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冥币,盛行至今。

人们用活人在世的方式设想亲人去到另一个世界的情景,是否另一个世界也要用冥币才能摆平很多事,才能行方便,或者更有钱才能成为阴间富豪,继续享受人世间的财富?生为富人,死为富鬼?

印光大师曾经谈论过烧纸钱一事,他说:佛教里根本就没有人死后要烧纸钱一说,这是一种民俗,六道轮回,各人有各人的造化,轮回到哪一道都是自身的因果报应,若轮回到其它道,烧的纸钱有何用?只有饿鬼道才有用,但在世亲人给送的纸钱越多便越断了他人财路,更加无用。生前不能成大富翁,死后倒成了阴间富豪?这些都是前生的修为,所积的福报多少有关,皆为定数,若无前世因,哪有后世果。

从这一点上看,对于是否应该烧纸钱,其实都是基于个人的一种表达形式。

2017年上映的皮克斯动画《寻梦环游记》将“两个世界”的亲人相连,表现得非常唯美,也更能说明亲情的永存续。

它将这种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表现为,活人的遗忘便是逝去亲人消失的那一天,只要他永远活在活人的心里,那么他便在另一个世界安好地继续生活下去,永不消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祭祀方法也在慢慢改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祭祀文化也开始在网上流行,网络祭祀,网络祈福,网上点蜡烛,网上献花圈等等,都演变成了一种虚拟的方式,但无论是实际的行为,还是虚拟的方式,都在表现出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祭奠。

有时想想,能像古人那样,去祭奠朋友、亲人时,带上一壶酒,配上两个好菜,在坟前安安静静地坐一坐,吃着小菜,喝着小酒,陪他说说不曾对外人说的心里话,然后吟上两首好诗,再念上一篇自己诚心写下的追思文,倒也挺好,更有意境,也更显真情。

无论哪种形式,祭祀的结果都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愿忘怀。

真正的孝顺与真心,倒也体现在人活着时,多一些陪伴,少一些苛责,照顾晚年的父母像他们儿时照顾我们一样的耐心与无私付出,若他们百年之后,倒也无愧于心,无悔无憾。

有一个小故事,是讲古时有一叫杨甫之人,做任何事都不太顺利,但父母倒也安心,认为平安便是福,杨甫听闻无际大师的道行高深,便去拜见,路遇一老和尚,问杨甫此去何为?杨甫回答找高僧无际大师学习佛法。老和尚问他,何为佛?佛在哪?杨甫无语,老和尚说,你快快回家,见身上披棉被,脚上穿倒鞋之人,便是佛的化身。

杨甫归家已夜深,父母听闻赶忙披棉衣出来开门,走得急鞋子也穿倒了,杨甫见状,立马悟出,原来父母便是两尊活菩萨。

我们时常跑到深山远处去寻真理,拜菩萨,求名求财求利,却忽略父母的恩德,却忘了,真正孝顺二老,才是人生所积之大福报。

对于人们争论不休的这个问题,没有了烟火与冥币的祭祀,是否便失去了追思的意义与祭奠的仪式感?我想,最好的回答,便是这四个字:厚养薄葬!

红尘来去散无痕

醉酒当歌思故人

—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