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不能烧的东西

老人去世后,这5件遗物不能烧,留下就是福气

人这一生,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

生也好,死也好,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认知,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

《荀子富国》里说:“俗,谓民之风俗也。”

一些大家普遍认同的仪式,流传下来,就变成了风俗习惯。

在很多农村,老人过世之后,会把老人生前用过的东西,进行烧毁。其理由比较单纯,就是避免睹物思人、衣物上有病菌、尊重传统习惯、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也有人认为,烧了之后,就能让老人在天国收到。就像清明节、中元节烧纸钱一样的道理。

通常,烧得比较多的,是老人的衣物、床上用品、鞋子、小样生活用品等。这些东西,留给后人,用途不大,放在家里,还碍事。

其实,出于对老人的尊重、家庭的延续,还有家庭财物的保护等方面的原因,以下几件遗物,最好不要烧,留下来,就是福气。

01

第一,被子、送祭布,寓意温暖和美好。

被子,其谐音是“一辈子”。留下了,就是“一辈子有福气”。相对来说,被子的价格比较贵,棉絮也是可以反复利用的。

在我的老家,老人过世时,还有亲戚朋友送新被子,并且请人抬着,随着送葬的队伍,走一程。寓意着“一辈子走好”。这些新被子,烧掉的话,显然是很可惜的。

关于送祭布,也是老人过世时,亲戚朋友送来的。布上写着“某某赠送,寄托哀思”之类的话。相当于“花圈”。

布都是新的,用竹竿举起来,加入送葬的队伍。我的老家,人们喜欢用这些布做衣服裤子,寓意着吉祥。

任何年代,人最重要的,就是“吃穿”两件事。被子和布,都关乎“穿”的事情,需要我们加倍珍惜。

02

第二,书本和日记,传承了家风,留住了记忆。

很多老人,在退休或者五六十岁时,会开始写书、日记。把自己的一生,都记下来,展示工作的成果,人生的重要拐点,家庭的变迁。

虽然老人的文笔不太好,但是言语朴素。读一读老人的文字,常常令人泪流满面。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2020年6月,80岁的退休工人杨本芬,出版了一本以母亲为题材的纪实性小说《秋园》,获得了无数的赞誉。可见,家庭先辈的人生,对后辈的启迪有多大。

除了老人自己写的文字,我们还要保护好老人买的书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百读不厌的。任何时代,多读书,肯定没有错。

03

第三,老人一生的奖励,是一股精神力量。

很多老人,一辈子默默无闻。但是你深入了解他之后,就会肃然起敬了。

老人习惯性低调做人,不喜欢张扬自己的功劳而已。

如果老人过世之后,你翻看他的遗物,发现有奖励的证明,就应该留下来。虽然证明很破旧了,但是见证了老人最辉煌的时候,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比方说,烈士证、士官证、奖杯、荣誉证。这些东西,是奋斗精神最好的体现。不仅不能烧毁,还要常常在家庭里提起,改变大家的精神面貌。

04

第四,家里的古玩、祖传秘方,是家庭的重要财富。

看过一个小故事。

清朝一位叫苏凌阿的官员,在参与乾隆皇帝组织的宴席上,不小心把和珅认为嘉庆皇帝,说:“恭祝皇上万万岁”。这件事,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和珅也因此很尴尬,还主动向乾隆和嘉庆请罪。

事后,苏凌阿非常害怕,把祖传的翡翠盆景,送给了和珅,希望得到谅解。

和珅收下盆景之后,苏凌阿就放心了。

虽然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体现了“家传古玩”的价值。也可以说,这是无价之宝。

很多家庭,有祖祖辈辈留下的古玩、祖传秘方,虽然说不清到底能够卖多少钱,但是不能丢掉,也不要卖掉。这是家庭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在关键时候,改变家庭命运的东西。

一些祖传的东西,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丢了之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比方说,一个木头做的酒壶、一个可以防止冻伤的小药方。

不用时,无用;要用时,大用。我们不能单纯从“当下”来看问题,要考虑长远。

05

第五,老人用过的工具箱,是谋生的技艺。

我的父亲,大半生都在做木工。因而他留下了很多木工工具。有锯子、斧头、锉刀、墨斗等。

大部分的工具,放在科技化的今天,就显然已经过时了,属于淘汰品。但是留下来,在家里修修补补的时候,还是用得着。

如果有可能,在老人过世之前,就应该学习他的技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加以改进,就是现在的谋生技能,赚钱的门路,就不发愁了。

作为女人,也有一些做针线活的工具。这是勤劳简朴的象征,需要我们去保护。

有一位作家,写了“姥姥的笸箩”。笸箩虽小,但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并且笸箩里,还有姥姥的绣花,怎么舍得烧掉呢?

06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动不动就烧掉这样,丢掉那样。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

一个家庭,需要生生不息,就要一直勤俭节约,一直有精气神。

把老人用过的东西留下来,把祖辈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我们相信,老人在天有灵,知道我们在爱惜东西,一定会特别欣慰。

愿逝去的人,安宁;愿活着的人,兴旺。这才是风俗发展的方向吧。

作者:布衣粗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