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感是什么意思(疏离感很强的人)

疏离感在哲学上一般翻译成异化,而心理学意义的“疏离”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认为疏离感是一个包含主观成分和客观成分的复杂概念。

一、心理学:内向=疏离感

心理学有个观点是这样说的:性格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关键看你从哪个角度看待它。

比如喜剧天才周星驰就是个非常内向的人。每次看他的访谈,感觉他都像个害羞的小孩子一样,有种小孩说话时手足无措的样子。

他自己也多次坦言,说因为穷又单亲的缘故,小时候非常害羞和内向。最害怕的事就是家里来客人,因为吃饭时妈妈一定会要求他在餐桌上和客人打招呼,而他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面对那些客人。这种内向的性格直到他名声如日中天之后还伴随着他。

那周星驰这样内向的性格,是怎么成为喜剧大师的呢,又是怎么拍出像《功夫》这种几近完美的电影的呢?

尽管他说过“此生最大的悲剧就是成了一个喜剧演员”这样的话,但他也同样表示过:正是因为自己性格内向忧郁,所以很少去社交,更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待着,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琢磨怎么把戏演好。

而当了导演后,这样的性格反而有助于他安静耐心地打磨剧本,创意不断。换句话说,他内向的性格,让他获得了比常人更多的专注力,他把这些专注力都花费在兴趣和工作上,就产生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创意。

周星驰这种内向的性格,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疏离感”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感受它指的是一个人感到不合群,自愿少去或者不去社交。唯一能引起他们社交兴趣的,就是和有共鸣的人交流。

就像我们开始说过的那样,性格是没有好坏之分的,疏离感也一样。很多内向的人都不太喜欢自己这种害羞、不合群的情绪,觉得这种性格妨碍了自己拓展人脉,也让自己一直很孤独,但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就会发现你身上很可能蕴藏着比普通人更多更大的创新潜力。

二、疏离感会增加创新力

许多最多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有强烈的疏离感,爱因斯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熟悉爱因斯坦的人都说,他对人类充满了悲悯,是个和平主义者,信奉人道主义和不歧视的原则,而且他还是个非常幽默有趣的人,但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他却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淡的距离感。

爱因斯坦自己则在《我的世界观》这本书中说:“我不爱与其他的人类或者社群有直接的接触,我总是想要保持距离,渴望独处。这能保持我不为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

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枚可回收的航天火箭的埃隆·马斯克,也是个疏离感强烈的人。他从小就是个超级宅男,由于过度的内向,他在学校永远都不合群,总是受人欺负。他的妈妈说他小时候“从来没有交到过朋友”。但马斯克后来凭借自己源源不断的创新力,反而成了举世公认的发明家。

埃隆·马斯克

居里夫人更是自愿选择一种远离社交和人群的生活,她甚至和自己的孩子都很少来往。

她亲口说过:“我明白我的这种方式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但和别人的接触会让我很不自在。内向的性格虽然让我少了许多社交的乐趣,却让我多了许多创造的乐趣。”

居里夫人所说的“创造的乐趣”,指的就是她在科学探索上源源不断的创新力。

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疏离感强烈、害羞内向的人,不妨一起来看看这种性格对创新力都有哪些影响。

三、疏离感对创新力的影响

1.疏离感会让人思考得更深入。

一个内向的人会因为害羞而更愿意独处,这有助于他把精力放在兴趣爱好上,也有助于他进行深入的思考。

乔布斯为例,别看他在新产品的发布会上总是侃侃而谈,其实生活中,他也是个很内向的人。乔布斯就说过:“我喜欢一个人待着,那样我能思考怎么做出更好的产品了。”

乐高公司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他们发现那些搭建积木时创意新颖的人,绝大多数的自我评价都是“性格内向”。他们认为那些内向的客户,在搭建积木的时候,思考得要比性格外向的人更深入,会有更多的创意产生。

2.疏离感会让人更叛逆,更漠视权威。

别看内向的人一说话就脸红,其实他们的叛逆性要比外向的人大很多。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大发明家爱迪生。他因为一只耳朵有听力障碍,所以从小就被同学嘲笑,搞得他非常厌学。爱迪生的亲友们都说:“爱迪生很内向,他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在工作里,但他又很叛逆,他的叛逆和他工作的热情一样强烈。”

爱迪生自己则告诉记者:“我从来不会盲目相信权威的论调,任何知识我都必须亲自去做实验验证一下才会接受。”

心理学家认为,内向的人思考问题更深入,所以相对来说会更有主见,再加上他们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所以也就不会太迷信别人的看法,就更容易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四、比团队提出的创意更多更优秀

从创意这一点上,内向的人甚至能比一整个团队产生的创意都更多更优秀。

哈佛大学有一个专门研究团队创意的小组,他们有一个结论,内向的人产生创意的效率,要比团队更高。这个小组还提出了三个理论来解释原因:

1.搭便车理论

它说的是当一个团队进行头脑风暴时,一些人听到了别人发表的意见,就懒得动脑子了。这就像一群人要步行抵达目的地的话,每个人都只能靠自己去走。但要是有了顺风车可以搭乘,那就没人愿意浪费力气自己走了。

2.评价顾忌理论

指的是团队中有些人会害怕自己的创意被人嘲笑或者冒犯了别人,就会打退堂鼓,干脆选择沉默,这种情形,职场上的朋友们肯定深有体会:开会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不发言,说自己没有意见和想法,其实他们有的是怕得罪人,有的则是怕被嘲笑。

3.生产阻塞理论

这个理论说的是,当大家轮流发表意见时,那些排到后面的人,思路就会被打断,就忘记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

这种情况就更常见了,像有些情侣在争辩的时候本来想法很清晰,但说着说着就会被对方带着走,歪离了主题。创意也一样,且创意的火花更难捕捉,一旦被打断后,就更不容易想起来了。

五、生活中该怎样看待我们的内向

内向的人通常对自己内向的性格不满意,有的人会觉得这种性格是懦弱的表示,妨碍自己交到新的朋友,让自己不合群;还有的人觉得孩子内向就会很焦虑,想要督促孩子去社交。下面我们就学习几个看待内向的新角度:

1.不要浪费自己的疏离感

首先,你要接受内向这种性格。

还是那句话: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如果你不喜欢你的内向,那你需要自问引起你不舒服的原因是什么。

是周围人的评价给你的压力吗?那么你很可能从众心理太强,这恰恰是一个帮你改善的机会。

是你觉得太孤独吗?那么你需要看看如果在孤独的时候发展一下兴趣爱好,是否能改善这种情况。是的话,说明你其实挺享受孤独的,只是原来没有找对方法。不是的话,那你真的应该去交交新朋友了。

其次,内向的人有更大的概率会产生创意,这些创意有时候能变成实打实的金钱。

以很多写书评影评的人为例,这些人的兴趣爱好基本都是业余时间宅起来读书、看电影、写作,以前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宅男宅女。可是当自媒体行业的时代到来之后,他们享受孤独时写出的那些字,忽然可以卖钱了,这些收益带来的满足感远远超过一些低质量的肤浅社交和娱乐活动。

所以,接受你的内向性格之后,千万不要浪费它带来创意的机会。

2.审视你所处的环境考虑是否适合你

如果你本身性格内向,却在销售部门工作,那就注定了你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和痛苦。

对有些人来说,这些挫折和痛苦是一种历练,能帮他们转型和成长。

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些挫折和痛苦则一种扼杀,扼杀掉的是他的天赋和才华,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是否需要换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职位了。比如从销售转行做生产设计

马云曾经求职十几次失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后来他说他要感谢那些失败的经历,因为那些经历让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明白了自己的性格适合往哪个行业发展。

3.家长该如何引导有强烈的疏离感的孩子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内向,就会如临大敌,总是担心孩子不合群。有的家长甚至杞人忧天到孩子还在幼儿园里,就担心以后他能不能找到女朋友……

但是当我们了解了疏离感对创造力的好处后,家长们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比如给孩子足够多的安静独处的时间,还要鼓励孩子发展他的个人爱好,这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还是以埃隆·马斯克为例,他的妈妈就说过:“我从来不干涉他的私人空间和私人活动,他爱看书就看书,他喜欢钻研电脑就让他钻研电脑。我觉得让他保持自己的爱好,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家长们不要逼迫内向的孩子去参加一些孩子不喜欢的社群活动。

有些家长的本意很好,希望类似夏令营这种活动让孩子交到新朋友,但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很抵触这些,那你除了适当的引导,千万不要强迫。否则不但让孩子对社交产生更强的逆反心理,反而还会破坏他们的创造潜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孩子去结交一两个兴趣相投的好朋友。对内向的人来说,一个挚友,远胜100个普通朋友。

独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生活状态,因为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孤独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但对有些内向的人来说,他们天生就更适合独处,只不过是一些社会观念让他们觉得这样似乎不太好。

大作家梭罗曾经这样说过:你们以为我避开人群是在折磨自己,但独处的时候我为自己编织了一张丝质的网,我很快就会破茧而出,进化成更完美的生物。

所以那些内向的更喜欢独处的朋友,希望你们在了解了疏离感之后,能针对自己个人的情况做出一些调整,不再把内向视为缺点或者缺陷,而是把它当成可以帮助你进步和提升的阶梯,祝内向的你能发掘出自己的创新潜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