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花钿(花钿妆形状及寓意)

1、花钿(diàn)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花钿起于南朝,盛于唐代。主要有红、绿、黄三种颜色,最常见的是红色。唐代的花钿种类繁多,形状图案也十分繁丽,有月形、圆形、锥形、桃形、梅花形、石榴花形、三叶形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等30多种形状。
2、花钿寓意了女性角色高贵、神秘或者脱俗的气质,以花钿来表现女子欢愉、娇媚的情态与美貌。大多都是代表美好的愿望。

所谓花钿,是古代女子贴在两鬓、眉间或面颊上的一种花朵形的装饰物。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

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

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欧阳炯的一首词就将古代女子映衬得美丽动人,活灵活现。不需多言,就已明了那令人迷醉的风情,是何等的美艳动人,灵气十足。

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

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遂争相效仿,当然她们再也没有公主的奇遇,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就诞生了。

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

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到了隋唐一代,花钿已成了妇女的常用饰物。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花钿的质地形状千差万别。最简单的花钿仅是一个小小的圆点。

复杂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种花朵形状,其中以梅花最为多见。这可能是承寿阳公主梅花妆的遗意。

五代后蜀孟昶妃张太华《葬后见形》写“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诗中的翠钿是用翠鸟的羽毛制成的。

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

花钿的颜色丰富多彩,其颜色取决于花钿的质料,如金箔片为金色,闪烁反光;黑光纸为黑色,烟烟闪亮;鱼腮骨为白色,洁净如玉。其他根据图案需要绘上各种颜色的,更是争奇斗妍,绚丽多彩。

而在现代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为了表现剧中女性角色高贵、神秘或者脱俗的气质,常常会用以花钿妆饰,这在唐朝宫廷,题材、武侠题材及神魔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体现较多。花钿不仅使角色更美丽动人、更富有吸引力,也暗示了角色之间的权力较量。

而现在的小仙女们更多的是选择用一些颜料绘制,大部分都是红色系的颜料。更粗暴一点的就是直接上口红的了,这样比起那种贴上去的花钿不那么容易掉,而且花色也很丰富,只要你会画画,脑洞够大,就不愁没有新的创意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