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人来出自哪首诗 似是故人来的意思

似是故人来。出自唐朝诗人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似是故人来中的“故人”是你往日所熟知的人,如老朋友或恋人,也包括已故之人。所谓“似是故人来”就是逝去的旧时光里的“故人”重新出现在你的面前,或者说往日的那种情感重又涌上心头,叫人怎能不心起涟漪。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唐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常见的抒情意象,比如花、月、山、水等,但有一个意象虽然也很常见,却经常被我们所忽视,那就是“风”。因为“风”所代表的抒情感受好像并不那么细腻、真切(捉摸不定),也不会像春花秋月、落花折柳那般,能引起人们某种固定的情思。并且在诗句中,常常居于罗列或陪衬的地位,比如“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

但正是由于这种捉摸不定和四时皆有,以及可以被造化任意塑造的性格,使得“风”这个意象也别具一些独特的情思。有时候,它能撩动寂寞的闺中女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有时候它又能化作最矢志不渝的爱情,“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有时候它又是催促你这个漂泊游子速速还乡的信使,“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时候,它又是怀念挚爱的那一抹哀愁,“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所以啊,我总觉得,“风”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情思,是不是或多或少为我们所低估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因风而起的诗作,看看这“因风而起”的诗意,究竟有多美。这是一位独居的诗人,傍晚,寂寞,一阵风来,虚掩的门牖响了,墙边的竹丛动了,多情的风扰乱了正在冥想的诗人,他以为是朋友来看他了。临窗一瞧,没有故人的踪影,只有袅袅微风阵阵吹拂。诗人笑了,似解嘲一般,他笑自己的痴愚,笑自己错把微风当作友人,笑自己对周遭万物的敏感而多情,他笑这大自然居然能在如此寂寞无聊的生活中还给他带来这样诗意的一个误会。

首联“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点明时间是傍晚,诗人在冥想静坐,微风惊扰,拂动了诗人的思绪,于是他临窗望向户外,思绪也顺着自己的视线飘向远方。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开门”,即将虚掩的门吹开/推开;“动竹”,微风吹过掠动竹叶发出声响/故人从竹丛边走过碰到竹叶发出声响。可以看出,这一系列动作非常连贯非常熟悉,就真的好像是一个常常来这儿的朋友的行为,这就不得不使诗人“疑是”故人来了。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时间过渡到了夜晚,凉露已生,微风还未停息,枝梢上的露水便在微风吹拂下滴落到台阶上。这是微风对诗人周遭世界的进一步“打扰”,到了这一联,微风对诗人的“陪伴”就几乎是与故人的身份无两样了。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但是这风力毕竟是微弱的,只能撩动人的思绪,却无法吹进帘帏,吹进诗人的房中。于是诗人问道,什么时候能吹进房来,为我拂去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的尘埃呢?到了最后这一联,多情的读者立马就会发现,诗人俨然已经将对故人的期待与对微风的期待合二为一了(将这场多情的误会进行到底),恍惚间你分不清诗人是想让微风进来拂去琴上的尘埃,还是想让故人到来,打开琴匣,让诗人为他弹奏一曲呢!再者,以“琴”这一意象来关合友谊,又能令人想到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而琴之未扫,便更加表明了故人的久未到来以及诗人对他们的期待了。

这首诗最美妙的“点”在于这个“因风而起的误会”,而这样的误会也只能在敏感细腻多情的诗人身上发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首先没人会用一大段时间来关注这么“无聊”的事情;其次是很少有人会有这么细腻的心思,由周遭细微的变动而产生的与人、与情有关的联想;再者,这误会中还带有那么一点儿诗意的“自作多情”,你以为有人来找你,却没想到只是一阵风而已,你便会摇摇头,解嘲似的笑自己想太多,又会以诗人特有的敏锐而对风的多情生出聊慰之心。最后,读者会恍然发现,这首诗实际上是诗人“自己跟自己在玩儿”,而本来寂寞的傍晚就在这自个儿和自个儿玩的过程中消解了,更其想不到的是居然还玩儿出了一首诗,这就应了那句流行的网络语,“只有有能力独处的人才不会觉得寂寞”,“独处就是一个人的狂欢”。我喜欢这样的独处。

其实最开始读这首诗时,我以为是王维作的,我以为只有既空灵又有情的诗佛才能写出这么“灵性、诗意的独处”来。你完全可以将这首诗的诗名改成“辋川别业闻风寄裴迪”,这样就真的可以以假乱真了!不过中唐文人李益,也是一位非常有名非常有才的诗人,而他的好友苗发、司空曙也是有着“大历十才子”之盛名的。所以,能写出境界和气质与盛唐大诗人王维相仿的诗作来,也足可见得中唐诗人的水平也是不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