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的道理与启示

1、《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诉我们的道理是:遇事要多多分析,不要盲从,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犯没有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2、启示:“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3、《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导读:《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因为他聪明吗?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上语文的一篇课文,在《世说新语•雅量》的第四则。教材的提示,除了诵读文本内容之外,仅是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以说“离题”。

人之天性,避害趋利,甚至有因此全然不顾是非、面目可憎者。但《雅量》一篇之中,或如嵇中散临刑而神气不变,或如王右军对客而东床坦腹,临大害大利而不失其故常,甚自贵重,甚有尊严,是为“雅量”。

元·刘贯道·消夏图

动物的幼崽,包括人类,通常都会喜欢各种吃的,尤其是甜食、水果。即如陶渊明家的小孩也不能免,所以“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七岁的王戎面对一树的李子,居然没有口水上脑,和小伙伴一起“竞走取之”,反而冷静分析,知道这是一树苦李,而且得到了验证。“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这其中当然有“聪明”和“观察细致”的问题,但重点不在于此,而是讨论为人的自持与珍重的,否则就编入《捷悟》或《夙惠》篇了。

如果这是一树甘李,王戎就会奔而取之吗?我想他也不会。编写《世说新语》的人应该会认同我这种推测。

当然,这种自持力的产生,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机制,“自持”与“珍贵”,也自有其小大之分。

大约王戎一直就研究,李子如何则甜如何则苦,甚有心得,所以幼时一望便知为苦李,长大也苦心求来李树佳种,秘不传人。《世说新语·俭啬》记载: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这是没出息到什么份上了?真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俭啬》篇一共八则,王戎一人就占了四则,其他三则是: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

“俭啬”之“啬”,恰是“墙”的初文。俭啬之人,未必全是贪财,而是“门墙”甚严,界限感明晰,是我的我一个不给,不是我的我一个不要。所以我们就能明白《德行》篇所记: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读书,教学,自反,品读人性的多样,分析背后的机制,可以玩味之处甚多。只是孤立看待《王戎不取道旁李》,知其“聪明”“善于观察”,所得是有限的。应当联系所在之篇目,联系《世说新语》所载王戎的其他资料,联系人性的种种面相,所得才会更丰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或图片均来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