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由来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农历十月,作为节气点的立冬,就在这个月份。它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记载了一年从立春到大寒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在古代,因为没有天气预报,“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深深植入我们的生活,而且随着岁月的延伸,它还被人们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节气的由来: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进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季以立冬为始点,以 “立春”为终点。立者,建也,始也。冬季自此拉开序幕。冬者,终也。万物进入收藏。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节气进入立冬,表示从此进入了冬季。因为从气候上看,立冬意味着天气由少雨干燥的秋季气候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一方面,日照时间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北方的强冷空气南下的次数增多,并逐渐向南推进,天气也就越来越冷。我国的西北东北地区,其实早在立冬前就已经进入了寒冷季节了。

立冬三候

古人依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立冬节气也根据气候景象定出了三候:

一候水始冰:初五天,河湖里的水开始结冰。

二候地始冻:又五天,大地开始上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再五天,野鸡等大鸟已进入水中变成了蜃(大蛤)。古人认为天上的野鸡等大鸟不见了的原因是跑到水中变成了大蛤蜊。理由就是他们发现海边大蛤蜊的花纹和雉的羽毛颜色有些相似。

二、节气风俗:

古人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称为“四立”,说明他们很重视季节的变换。立冬,意味着从今天开始进入冬季。所以在立冬这一天也逐渐形成了很多的习俗。

1、迎冬仪式

是日,天子将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回来之后再做一些封赏死士,抚慰孤寡,安抚民心的事情,以维护国家的稳定。民间则多举行办冬学、拜师等活动。如今我国还有些地方创新发展了迎冬活动。比如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2、贺冬庆祝

立冬是进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辛苦忙活了一年,终于到了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所以古代从天子到平民都会设宴庆祝以迎接冬气的来临。感谢上苍的眷顾,欢庆今年的丰收,享受冬闲的快乐。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继续丰收。

3、饮食补冬

古人有“入冬日补冬”的习俗。南方多吃鸡鸭炖猪蹄,可以防止手脚冻伤。北方多吃饺子。以防止耳朵上生冻疮。选择这些吃食的理由当然只是传说,但冬季寒冷,多补充营养才是根本目的。

三、节气养生:

一是多苦少咸。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

二是补充优质蛋白质。适当吃羊肉、鹌鹑和海参等富含蛋白质及脂肪的食物,它们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三是增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c选食一些动物肝脏、胡萝卜等能增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四是多食芝麻、葵花子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蛋氨酸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素。能提高人体的解毒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四、节气谚语:

1、立冬有食补,春来勇如虎。

2、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

3、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4、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5、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6、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7、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8、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9、今年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