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丧俗有什么讲究

导读:中国丧葬文化中,“七七丧俗”并非没有依据,头七五七是有说法的

在中国丧俗文化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遵循“七七”制度,其实这个不能化成迷信的范畴,不管是在玄学上,还是在科学上,还是在文化传承上,都是有依据的。这个习俗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相互柔和的产物。所谓的“七七”丧俗,就是死去止呕,每隔七天为一个忌日,后人后要祭奠一次,一直延续七七四十九天为止。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地区也许会有一些不同。小编居住的地区,也遵循这种制度,只不过已经被简化成“头七”“五七”,在这两个时间,必须要举行很正式的祭奠,其他的已经被忽略。这种习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在学术界有很多的说法。

一种说法,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招魂文化,一种说法是由道教、佛教的“七七”奠、“七七”斋,发展而来的。然而小编更倾向,这种习俗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七这个数字的崇拜,还有儒家文化的“七虞之礼”,道教、佛教只能说有些影响罢了。儒家文化把丧葬礼仪,当成“孝道”的表现,而孝道又是在儒家体系,衡量一个人道德高下的一个标准。名目繁多的丧葬礼仪,也成为一个体现道德品质高低的表现形式。

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父母葬后,迎其魂灵进入棺木的仪式。鉴于死者的地位不用,还划分出详细的规则: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一虞皆一七天为限。那么,为什么丧葬礼仪,于七这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呢!大家翻看古籍,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七这个字很神秘,主要来源于对“北斗七星”,也就是“七曜”的崇拜。所谓的“七曜”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日、月两星。古人从天穹变化中,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话,他么认为北斗七星是天穹的中心,所有的星星围其中,运行不已,才出现了日月东升,斗柄指向四方,划分的四季,将空间、时间关系统一起来。

对于古人来说,这是很神秘的事情,因此七这个字也被赋予了神秘色彩丧葬礼仪含有七这个数字,最初的时候,是为周天子、诸侯设立的,其他的人是没有权利使用的,可是到了周朝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导致这种丧葬制度,逐渐普及到民间,“七虞之礼”逐渐的流行起来,也成为“七七”丧俗的来源。在“七七”丧俗的发展过程中,道教、佛教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道教中,也存在一种“七七”奠,来源于“魂魄聚散说”。古人认为,人是有三魂七魄的,人死之后,三魂稳定,七魄离开身体,每隔七日祭奠一次,就可以为死者召回一魄,一直要做足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把七魄全部召回,这样人的灵魂才圆满,才能转世投胎。佛教中也有“七七”斋,佛教认为人死之后,功德圆满者立即得到升天,罪大恶极者立即被打入地狱。而其他的终生,并不是看很快就进入六道轮回之中的。

人在死后,到转生之前,有一个过渡期,在阴间寻找生缘,每隔七日为一个期限。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寻得生缘,就可以转世投胎,没有寻得生缘,可能会起死回生。从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播,都是基于儒家意识形态主流之中。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道家的七七奠,佛家的七七斋,逐渐的于儒家的“七虞之礼”相互融合,更有利于“七七”丧俗的传播,这就是在中国各地都有相似葬礼习俗的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