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年是哪一年(农历甲子中的一个)

癸卯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比如1903、1963、2023···(60年一周期)所谓农历的干支纪年,也就是: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导读:2023癸卯年,古书预示“癸卯半忧喜,四时恶风起”,忧喜分别指啥

人们对于《推背图》等预测书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它是周易文化的珍品,能够揭示唐代之后两千年的历史走向 。有人则认为它是历代人捏造和修改的作品,没有科学依据和准确性,只是一种巧合和幻想。我自己觉得,这些预测书挺有趣的,可以当作文化艺术来欣赏和研究,但不要盲信或者过度解读。我们还是要理性和客观地看待历史和未来,不要被这些模棱两可的话语所误导。像这样流传至今的还有很多,诸如《孔圣枕中记》与《地母经》等等。这些书籍大多都是托古之作,内容也比较浅显,然而其带有的神话玄幻色彩却让人流连忘返。

一,古书中的癸卯年

题中俗语在《孔圣枕中记》中的原话是这样的“癸卯半忧喜,四时恶风起。春夏多雨雹,秋来缺雨水。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大意是说癸卯年的年景风云变幻,喜忧参半。春夏之际,雨水频繁,冰雹不断,时而刮起狂风暴雨,令人心惊胆战。不过前两句写忧,后一句道喜。燕赵一带和吴地似乎依旧有所收成,所谓喜忧参半大抵如此了。

在《地母经》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地母经》传为黄帝所著,一部上古总结或预测农事和养殖的指导古籍,排序根据干支依六十甲子。很显然,《枕中记》的作者参考过《地母经》,内容和排序原则都很类似。

比如,大唐儒道通家杜光庭也有类似说法,如“癸卯岁,晋魏逢灾害。值旱隔三秋,向应成两载。田畴多乏水,高低失准拟。人物竟喧争,厄据中城里。”不知是不是杜道人写了《枕中记》。

为了作品广为流传,古人常模仿圣人大贤的手笔,写出一本书,再冠上他们的名字。《枕中记》就是这样一本书,原名《孔圣枕中记》,作者伪托孔子之名所著。

二,《枕中记》的来源

干支五行说

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属阳,乙丁己辛癸属阴。纪年碰上阳天干,力量则强大;碰上阴天干,力量则不及。2023年癸卯年,就是"不及"之年(癸为阴)。

癸卯年,阳金之年,这是《黄帝内经》的说法。书中还说"戊癸合化火",戊土为阳,癸水为阴。戊年则火太过,癸年则火不及,所以癸卯年为火气不及之年。火不及,则寒气重,土干而风燥横运,阳多阴少,寓意癸卯年秋天容易干旱。据天干地支五行,癸卯年也涉及恶风和秋旱,古书所谓年景预测也与此说契合。

星宿说

老祖宗把二十八星宿广泛应用于古代天文、文学、宗教、星占、风水、农事、择吉等领域,古代星宿文化非常庞杂。

癸卯年情况,四颗星文曲星开始进入主星位,通常说法,寓意新年文运昌盛。

木星也随四颗星入主中央,在东方天空被两颗星压制,这两颗星分别主土和主木。由此,古人可以观测气象和雨势的关系。类似古书很可能也借鉴了星宿文化。

三,后记

类似古书譬如《枕中记》,所谓预测之说当是后人的噱头,它更像是一种分析和总结,以一甲子为轮回,对60年逐年作了分析和汇编,用以指导生活和农事。

古人的经验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和感性认知,天时和自然属于感性认知的一面,《枕中记》显然不是胡编乱造,作者应该参考了不少历史文献,比如《汉书》等,才能写出如此系统的预测之书。比如《汉书》中的这段话:

(建元)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秋七月,有星孛于西北。

四年夏,有风赤如血。六月,旱。

五年夏四月,平原君薨。五月,大蝗。

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

以上就是《汉书》的模式。逐年记录当时气候、天象、水汛、灾害、农事、战乱和各种大事件,具体到月份,很详细(引用有省略)。这无疑是《枕中记》一类书籍好的参考。

笔者以为,《枕中记》参考了传统文化,借鉴了前人典籍,查阅了诸多年志,再结合当时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后总结而成,再冠以孔圣人之名,在虚托一个子贡,自问自答自编出了一本《孔圣枕中记》。

四,结语:

回望远古生活,我们应当敬畏老祖宗的实践探索,理解老祖宗的感性认知。

周易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是古代生活的指导思想,尽管它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指导,但要承认这种系统化的思想,在古代是巨大的进步,是远古质朴又璀璨的文明成果。

我们当秉承感性和理性,敬畏和求实的心态来看待老祖宗的文化,了解远古生活风貌,理解古人的心路历程,并去芜存菁不断传承。

相关推荐